季琦:中国的酒店是时候重做一遍了

来源:bob棋牌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1-07 07:29:33

  一次成功,可能是运气。两次成功,多半是靠实力。三次成功,就几乎一定是个哲学家,对世界运行,有着深刻洞察。

  你一定听过汉庭、全季,这些都是华住旗下的酒店。也许,还听过携程、如家。是的,这一些企业,都出自季琦之手。3家纳斯达克上市,4次敲钟。

  前几天,他做了一次演讲,花了一个多小时,系统性地分享了他对“内卷”的看法,对酒店行业、对未来机会的独到洞察。

  这种想法很正常。因为打眼一看,似乎每个角落都站满了人。市场是饱和的,机会是零和的。你多吃一口,我就得少吃一口。

  根据北京统计局数据,上半年,北京1600多家酒店,总盈利约6000万,平均盈利3.7万元左右。也就是说,北京开家酒店,辛辛苦苦忙活半年,才赚不到4万元。太卷了。

  但季琦认为,所谓的“内卷”,本质不是人太多,而是好东西太少。换句话说,供给,虽然数量饱和了,但质量却可能还不够。

  中国的客房总数,全球第一。人均客房数,排名第二。打开线上平台,无论你搜索城市里哪个位置,往下一滑,酒店都密密麻麻,看不到底。

  看数据。酒店的连锁化率,美国是72%,中国只有40%多。四线%。大量的酒店,缺乏标准、服务流程和统一供应链。40间客房以上的“规模酒店”,美国是95%,而中国是25%。也就是说,75%的酒店,是40间房以下的“微房量”酒店,体量小,所以难以标准化管理,也很难盈利。

  内卷,其实是市场在倒逼我们,把产品重新做一遍。季琦把这样的一个过程,称为“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”。

  所以,当你再感到“卷”的时候,不妨问问自己:我是否还在60分的水平上,拼命努力?我能不能找到客户最核心的需求,把它从60分,做到80分?

  一方面,因为不确定性,人们开始“多存钱、少消费”。于是,消费降级的说法,开始越来越流行。但另一方面,出行消费,又成了消费的最大增量。他还举了个例子,自己的老父亲,几乎一辈子没出过远门,给钱都不去的那种。去年,也开始旅行了。

  因为中国消费者,正在经历一个“消费心理重构期”。不同消费的价值,正在重排。

  有一句话,最能一下子戳中这种心理:该省省,该花花,骑着自行车去酒吧。去酒吧的几十元打车费,必须要省。但在酒吧里用几百元就能买到的快乐,必须花掉。

  今天,无数人都在承受压力。比如,收入波动。比如,裁员风险。压力之下,最自然的选择就是减少消费,增加储蓄。这也就是很多人认为“消费降级”到来的原因。

  之前,认真工作,三年就能升职。每年,还能出国玩两次。现在呢?别说出国了,我连下个月有没有工作,都不知道。不确定性太多,人会垮掉。所以,必须自救。怎么救?花钱。花钱买回快乐,买回秩序,买回“我依然是我”的感觉。

  今天我就要去旅行,今天我就要去听演唱会。只要我喜欢,只要我心动,它就值得。

  同时也代表着,过去几十年数以十万计的、仅仅满足“晚上有个落脚的地方”功能的存量酒店,已经没办法匹配新需求。

  很多人在说“卷”的时候,是把中国市场看成了一个整体,一个大饼。然后哀叹,这张饼早就被巨头们瓜分完了,我们这些小玩家,只能在后边捡点渣。

  但季琦的思考,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。他说,中国同时存在三个“三个市场”。划分的维度分别是:地理、消费、年龄。

  中国,同时存在:奢侈消费、中产消费、平价消费。这里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,比美国总人口还多。同时,还有10亿人的平价消费市场。

  同样是三块。青年(18-35岁)、中壮年(36-59岁)、银发族(60岁+)。

  很多你“看不懂的消费”,比如排队买一个毛绒玩具,就来自年轻人。他们从小物质富足,是网络原住民,更有主见,也更愿意为审美和热爱买单。

  地理折叠x消费分层x年龄断代。一个看似铁板一块的市场,瞬间就被解构成了一个充满机会的“九宫格”。

  而当你开始用“九宫格”,重新看待身边的酒店时,你会发现大量的酒店,是定位模糊的,既想抓住商务客,又想服务旅行团,还想承接本地宴请。

  过去开酒店,靠的,是老板的经验、眼光和细心。单打独斗,看天吃饭。这是一个“游击队”的打法。但今天,专业的品牌连锁,正在用“集团军”的打法,重构这个行业。

  几年前,季琦曾经给我打过一个精彩的比方:中国的酒店业,就像5篮水果,上面标着1星-5星。篮子里的水果,搭配好了。你说我不爱吃榴莲,想换成葡萄,行不行?不行。一家五星级酒店,必须给你配上游泳池、宴会厅、擦鞋服务……

  可是,睡眠,就是那颗消费者,最想吃的葡萄。那怎么办?汉庭,就开始重新为广大购买的人“配水果”。砍掉所有不必要的部分,拿所有的钱,都去买葡萄,把床位质量、卫生,和安静程度,堆到4星级的标准。

  过去,一家单体酒店的客源,要么靠路过,要么靠花大价钱从OTA平台买。就像接一根自来水管,付费就有水,一关阀门就断流。流量的开关,掌握在别人手里。

  但今天,华住用了十几年的“笨功夫”,为自己挖了一口深井:一个超过3亿会员的“华住会”。即便用“WIFI免费”、“积分当钱花”这些在当时看来亏的买卖,也要把用户,沉淀到池子里。对新加盟的酒店,这就等于接入了一个巨大的、确定的私域流量池。

  根据华住数据统计,74%的可售房晚,卖给了华住会会员。大约每间客房拥有243位会员。

  如何减少相关成本?华住通过规模化集采,压低了床垫、布草等核心物资10%-30%的价格,模块化设计,能缩短接近一个月的建造周期。通过APP办理入住,降低人房比(每百间房需要的员工数)。

  如何提高营收?他们用App培训保洁阿姨的打扫流程,抹布拧成八分干,擦地面也不会留水痕,折成八面,脏了就反过来用另一面,出房速度提高了40多分钟。还可以用智能调价系统,实时调整房价,提高RevPAR(每间客房带来的收入)。

  与其寻找无人区,用更先进的模型和方法论,改造落后的资产,这才是今天这个时代,最确定的红利。

  演讲中,季琦花了很久,分享了他对具体酒店项目投资的看法。听完之后,我发现,他讲的所有东西,都是在反复强调:

  而用来构建“过滤器”的,就是他那套被反复验证过的,两个“三好”投资原则。

  一个位置好不好,不看它在地图上有多中心,而是看它能不能稳定地“捕获”需求。

  怎么看附近需求多不多?白天,到街口站五分钟,看穿西装、挂工牌的人多不多;晚上,再去看拉着行李箱的人密不密集。因为好位置,是可以同时满足多种需求的。比如,既靠近商务区,又临近大型商场或展馆。这样,工作日能做差旅的生意,周末能做休闲的生意。

  那怎么算好?首先,占比得合理。一旦超过25%,就是在给房东打一份看不到尽头的工。接着,结构得灵活。比如,保底+分成。保底的租金,少算点。这样,即便我生意真的不好,也能稍微喘口气。但相对的,我多赚了钱,也多给你分点。

  好品牌,是信任的快捷方式。当一个华住会员,在App上看到汉庭,就不再需要费力研究“床到底软不软”、“卫生干不干净”。品牌,已经回答了这些基础问题。

  好物业,能减少体验的摩擦点。它至少包含两个层面:外部观感和内部结构。一个有独门独栋、干净门脸、旁边的环境良好的物业,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。内部结构,也要尽量简洁。否则,改造成本很高不说,如果要客人拖着行李绕来绕去,体验也非常差。

  好品质,是复购的发动机。它也包括硬件和软件。硬件,包括房间隔音,门缝处理、床垫、枕头,等等。这一些细节,共同构成了稳定的“品牌标准”。软件,则是“符合品牌标准的服务”。退房延迟两小时,免费借到充电器和伞,都是写进SOP的标准动作。

  位置解决“有没有客源”,租金解决“活不活得久”,产品解决“留不留得住”。

  比如,看到消费,并没有降级,只是在迁移。中国市场,也不是一张大饼,而是一个充满结构性机会的“九宫格”。

  又比如,用“集团军”能力,取代过往的“游击队”打法。落到具体项目,也要守住好位置、好租金、好产品的底线,不犯错误。

  季琦说,从三年前开始,他们就从始至终坚持去一线看门店、见加盟商。迄今为止,他们已走访278个地级市,累计行程覆盖800万平方公里,前后共出行77次。

  在一个所有人都信奉“数据驱动”的时代,一个市值百亿公司的创始人,却选择用最“慢”、最“不经济”的方式,去了解他的战场。

  也许,破解内卷的终极答案,不在于寻找什么真正高效的方法。而在于,我们是不是还有耐心,去下笨功夫。